與普洱茶相關的文獻考究
里軍民宣慰使司管轄。萬歷年間(1572~1620年),李時珍著藥典《本草綱目》中記有:“普洱 茶出云南普洱 ”。明代編纂的《云南通志》記有:“車里之普洱 ,此處產(chǎn)茶”。兩書語若同出,一致將普洱 一詞和普洱 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無變。兩名固定時間,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 府早109年以上。據(jù)考證,普洱 一詞是由唐代的步日 、元代的普日、明代萬歷的普耳演變而來。此時期的普洱 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愛,明朝方志學家謝肇淅著《滇略》中將此情況記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在明代中期普洱 茶大量進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層人民喜愛。
清朝(1644年~1911年),順治十六年(1619年),吳三桂平定云南,將普洱 、思茅、普藤、茶山、猛養(yǎng)、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萬、上猛烏、下猛烏、整董編為十三個版納,統(tǒng)歸元江府管轄。據(jù)《思茅縣志》載:“順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葉10萬擔,經(jīng)普洱 過麗江銷往西藏茶葉三萬馱之多”?滴跞辏1664年),設元江府普洱 分府,移元江通判駐普洱 ,為普洱 通判,管轄十三版納。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普洱 府,為流官制,轄六大茶山、橄榔壩及江內(nèi)(瀾滄江以東、北片)六版納(即猛養(yǎng)、思茅、普滕、整董、猛烏、烏得),對江外各版納(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萬)設車里宣慰司,為土司管制,根據(jù)流官管土官原則,普洱 府對車里宣慰司實行羈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設茶葉總店,將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趕走,不得經(jīng)營茶葉生意。由云南總督鄂爾泰選取最好的茶菁,制成緊茶.茶膏,進貢皇帝做為貢茶。雍正十年,普洱 鎮(zhèn)總兵官李宗應以巡邊到茶山搜括民財,普洱 知府佟世蔭又圖以“過山聚糧”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總刀興國,刀興國憤而發(fā)動茶山人民起義。在官軍六個月圍剿下,起義失敗,刀興國等人殘遭殺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寧洱縣為附廓縣。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 府轄一縣三廳及車里宣慰司。同年,清庭對普洱 府茶業(yè)情況作調(diào)查,對私商經(jīng)營茶葉有改動,道光《普洱 府志 ·食貨》對此況追述為:“普洱 茶名重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每馱120斤計,合72~84萬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數(shù)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為了“杜絕釁端(鬧事),不許客人上山作茶”;又從收繳茶稅入手,準許私商辦“茶引”購茶,規(guī)定:“普洱 府年發(fā)茶引三千,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加其他稅費,合每引征稅一兩,年征收茶稅合三千余兩),行銷辦課,定額造冊題銷”。其后在府地設“茶局”專辦茶引發(fā)放、稅銀征收和貢茶的例銀發(fā)放、貢茶押運的監(jiān)督機關。
1793年(乾隆58年)乾隆皇帝在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接見英使團,并在萬樹園設宴,乾隆帝婉言不準所請,不予同意,但禮尚往來,回贈英使團大批珍貴禮物,其中就有普洱 茶,女兒茶和(普洱 )茶膏.據(jù)清代文豪曹雪芹著《紅樓夢》第61回寫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著說:該悶些普洱 茶喝。襲人、晴雯二人忙說:悶了一大缸子女兒茶,已經(jīng)喝過兩碗了。” 一可見普洱 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間的鼎盛名氣,二可見曹雪芹那除卻普洱 (茶)不是茶的獨鐘之心。
清代,阮福專著《普洱 茶記》稱為:“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釅,京師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稱:“普洱 之名在華茶中占特殊位置,遠非安徽、閩、浙(茶)可比”。清代學者趙學敏著《本草拾遺》中提出普洱 茶的藥性及功能為:“普洱 茶清香獨絕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溫味甘,解油膩、牛羊(肉)毒,下氣通泄”!普洱 府志》記為:“普洱 茶名重京師”。在大眾茶已普遍受歡迎基礎上,清廷將普洱 茶首次列為“貢品,分芽茶、團茶兩種”。同期志學家張泓著《滇南新語》中記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兒之號。女兒茶亦芽茶之類,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貨銀以積妝資故名”。女兒茶在此時隨貢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復將普洱 貢茶改為:“團茶(內(nèi)分5、3、1、0.4、0.14斤五種)、錫瓶裝蕊茶和芽茶、緞綿木匣裝茶膏”,稱為八色貢茶。阮福著《貢茶案例》中記述采辦情況為:“每年進貢之茶,列于布政司庫銀息項下,動支一千兩,由思茅廳領轉采辦,并購茶瓶、緞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記普洱 貢茶采摘情況為:“于二月(農(nóng)歷)采蕊極細而白者,謂之毛尖作貢,貢后方許民間販(買運)茶。”《普洱 府志》記為:“農(nóng)歷二月開始采茶,芽頭細嫩且多白毫(毛)者為毛尖,農(nóng)歷三~四月采摘為小滿茶,六~七月采摘為谷花茶”。
云南從1938年開始生產(chǎn)紅茶,并引進炒青綠茶的加工,1945年開始生產(chǎn)蒸青綠茶,1964開始生產(chǎn)大葉種烘青綠茶,因此,1938年前,云南只產(chǎn)曬青茶,即用云南大葉種鮮葉,經(jīng)殺青、揉捻、曬干而成,所以,歷史上的普洱 茶,泛指云南原思普區(qū)(今思茅、西雙版納)的曬青綠茶和以其為原料壓制成各種形狀和規(guī)格的緊壓茶,包括七子餅茶、方茶、沱茶等,集中普洱 府所在地(今普洱 縣)交易而得名。因云南地處云貴高原,歷史上交通閉塞,茶葉運輸靠人背馬馱,從滇南茶區(qū)運到滇西北、西藏和東南亞及港澳各地,歷時至少一年半載,茶葉在長期貯運過程中發(fā)生緩慢的自然發(fā)酵,干茶外形色澤逐漸變成紅褐,湯色變得紅艷,滋味回甜,變成人們喜愛飲用的普洱 茶。這種普洱 茶,就是現(xiàn)在人們稱之為的“生普洱 ”,亦稱“傳統(tǒng)普洱 茶”。1973年,為滿足國際市場對普洱 茶的需求,云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廠用曬青茶經(jīng)速成后發(fā)酵和陳化處理,制成現(xiàn)在風格的普洱 茶,這種普洱 散茶與以其壓制成的各種緊壓茶,就是現(xiàn)在人們稱之為的“熟普洱 ”和“現(xiàn)代普洱 茶”。
普洱 茶的貿(mào)易始于唐朝。普洱 茶作為專用名詞最早出現(xiàn)于南宋。李石《續(xù)博物志》記載:“西潘之用普茶,已自唐。”普茶,即普洱 茶。元代,普洱 茶已成為各族人民在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謝肇制的《滇略》一書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蒸而團之”,說明當時已有加工揉制的“緊茶”了。
普洱 茶歷史,曾有毛尖、女兒茶、牙茶等珍品。毛尖、女兒茶采于谷雨前,女兒茶為婦女所采,蒸柔后,制成小圓形,《紅樓夢》中賈寶玉愛喝的女兒茶,就是這種普洱 茶。芽茶采于谷雨后,條索軟,毛尖粗壯,經(jīng)蒸柔制成團茶。
普洱 茶,分散茶和蒸壓茶兩種,茶為嫩綠的滇青,有春蕊,春尖等品種,特點是條索肥壯,勻實,毫芽顯露;沖泡后湯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有甘美的回味,飲后令人心曠神怡,現(xiàn)已遠銷日本、意大利、法國、東南亞各國;蒸壓茶是用散青經(jīng)蒸壓成型而成的塊形茶,呈碗形的稱為“云南沱茶”。沱茶色澤暗綠,表面白毫多,味香濃郁,收劍性強,耐沖泡,暢銷全國和東南亞。呈正方形的稱“方普洱 ”,呈長方形的稱“緊茶”,呈圓餅形的稱“圓茶”、“餅茶”。后三種主要銷往西藏和云南省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