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貢茶|中國茶史
,先后運至京師(現(xiàn)河南省開封市)。惟“白茶”和“龍團勝雪”,驚蟄前(三月初)即行采制,十日而完工,以快馬于中春(三月)運抵京師,是以號曰“頭鋼”。“玉芽”以下,依先后順序,及至獻畢,復已過半矣。歐陽修詩中有句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試新茶。”建安(建甌)離京師(開封)三千五百里,每年采制新茶開始時,都要舉行開焙儀式,監(jiān)造官和采制役工,都要向遠在京師的皇帝遙拜。造出第一批新茶,快馬直送京師。
北苑貢茶的采制技術(shù)十分講究,據(jù)宋代趙汝礪《北苑別錄》(1186年)介紹,基本過程是:采茶、揀、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復數(shù)次、研茶、壓模(造茶)、焙茶、過沸湯、再焙茶過沸湯反復數(shù)次、煙焙、過湯出色、晾干。
采茶:規(guī)定在天亮前太陽未升起時開始采茶,因夜露未干時茶芽肥潤,制成之茶色澤鮮明。北苑鳳凰山上有打鼓亭,采茶時節(jié),每日五更(晨4時)擊大鼓,令群夫在鳳凰山集合,監(jiān)采官發(fā)給每人一牌,入山采茶,并規(guī)定一律用指尖采摘,以防茶芽受損,至上午八時鳴鑼召回采茶群碨,防止多采。上鳳凰山采茶者日雇250人 。
揀茶:因采來的茶葉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一芽二葉)、烏蒂等,選出形如鷹爪的小芽用作制造“龍團股雪”和“白茶”。制龍團勝雪的小芽先要蒸熟,浸入水中,剔出如針的單芽稱“水芽”。從品質(zhì)來講,水芽最佳,小芽次之,中芽再次。紫芽、白合、烏蒂均不用,一旦混入,茶餅表面將有斑駁,且色濁味重。
蒸茶:選用的茶芽經(jīng)反復水洗清潔,置甑器中,待水沸后蒸之。蒸茶要適度,不宜過熟或不熟,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而易沉淀,且有青草味。
榨茶:榨茶前將蒸熟的茶芽(稱茶黃)淋水洗數(shù)次,促其冷卻后,用布包好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置大榨床,壓榨去膏(除去多余的茶汁)。如果是水芽,要用高壓榨之。壓后取出搓揉,再壓榨(稱翻榨),反復進行至壓不出茶汁為止。這一點與顧渚貢茶制法不同,顧渚茶畏膏流失,而北苑貢茶則畏出膏不盡,否則團餅茶色濁而味重。
研茶:研茶工具,以柯為杵,以瓦為盆。將榨過的茶葉置陶盆中,用椎木研之。研之前先加水(鳳凰山上的泉水),以每片茶的數(shù)量定加水量,如制龍團勝雪與白茶,每片加水十六杯,制揀芽加水六杯,小龍加四杯,大龍鳳加二杯,其余均為十二杯。邊加水邊研,每杯必至水干茶熟而后研之,茶不熟,茶餅面勻,且沖泡后易沉淀。
壓模(稱造茶):將研好的茶葉裝在刻有龍鳳花紋的圈(模)中,壓緊造(固定形狀的茶),取出團餅茶攤在笪(竹席)上,稍干后進行烘焙。
焙茶(稱過黃):先在烈火上焙之,再過沸水浴之,反復三次后,進行文火(燒柴)煙焙數(shù)日至干,火不宜大,也不宜煙。煙焙日數(shù)依(餅茶)之厚薄而定,薄者需焙10~15日,薄者6~8日已夠。
過湯出色:焙干之餅茶,使其過湯(沸水)上出色,出色后置密室,急以扇扇之,則色澤顯自然光瑩。
宋代貢茶,以建安北苑貢茶為主,每年制造貢茶數(shù)萬斤,除福建外,在江西、四川、江蘇等省都有御茶園和貢焙。江西(贛州)后因群眾反對而廢止。
(程啟坤)
宋代貢茶
中國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