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茶茶樹的災害及防治
,危害加重。1985年一直被誤認為是小綠葉蟬。1984年開始,金壇茅麓茶場對其發(fā)生規(guī)律、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研究。1985年由南方5省茶樹病蟲測報與防治技術協作組在無錫、宜興、連云港等地采集蟲樣,經南京農業(yè)大學田立新鑒定,確認是假眼小綠葉蟬。
1987年全省受害面積達60%以上,僅溧水縣茶場,秋茶即損失干茶3500公斤,不少茶場不僅當年產量減少,還影響了翌年春茶。
1988年前主要使用樂果防治,1988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用日本生產的25%優(yōu)樂得防治該蟲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引進天王星,防治效果進一步提高。1990年無錫市茶葉品種研究所在全省茶區(qū)推廣國產撲虱靈,取代了樂果,使假眼小綠葉蟬危害減輕,每年雖有大量發(fā)生,但均得到有效控制。
(二)尺蠖類
江蘇茶區(qū)為害茶樹的尺蠖有茶尺蠖、油桐尺蠖、灰尺蠖、銀尺蠖等,以茶尺蠖、油桐尺蠖為主。茶尺蠖又稱拱拱蟲,以幼蟲蠶食茶樹嫩梢為害,在江蘇一年發(fā)生5~6代,其蛹在茶樹根際附近的表土層越冬。6~8月為害最猖獗,主要發(fā)生在宜興、溧陽、句容、溧水、金壇等地。70年代初宜興大面積發(fā)生茶尺蠖、油桐尺蠖混合為害,走過茶園聽見蟲吃茶葉的“沙沙”聲,湖 父公社張公大隊百畝茶園被茶尺蠖蠶食得片葉不剩,似火燒狀焦枯。以噴灑有機磷農藥防治為主,如敵敵畏、辛硫磷、馬拉硫磷等,馬拉硫磷因氣味重,常殘留至成品茶上,影響品質而停用。1974年茗嶺公社紅嶺茶場冬季挖蛹除害,一天可挖茶尺蠖、油桐尺蠖蛹近百公斤。1977年鎮(zhèn)江地區(qū)革命委員會轉發(fā)了紅嶺茶場采取挖蛹、捕捉幼蟲結合藥劑防治等綜合措施防治茶尺蠖的成功經驗,指導茶區(qū)有效地控制了茶尺蠖危害。當年9月,張志澄在紅嶺茶場的茶園及鄰近大豆田觀察到3~5齡油桐尺蠖死蟲,經顯微鏡觀察,死蟲漿液中含有類似桑毛蟲和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的黃色脂肪微粒,將死蟲漿液稀釋噴灑茶葉,飼養(yǎng)油桐尺蠖5天后死亡率達82%。2年后蟲體經武漢大學昆蟲病害研究室張起麟、劉年翠鑒定,確定為感染核型多角體病毒所致。氣候適宜時,該病毒在宜興、句容茶區(qū)流行,為自然控制油桐尺蠖起一定作用。1978年,宜興芙蓉茶場完成了歷經7年的對茶尺蠖發(fā)生規(guī)律及測報方法的研究,為茶尺蠖科學防治提供了依據。1980年茅麓茶場試驗用溴氰菊酯防治茶尺蠖,顯著提高了防治效果,很快在全省茶尺蠖發(fā)生區(qū)推廣。同年蘇云金桿菌菌!7216”防治茶尺蠖的試驗結果表明,加入辛硫磷可以提高防治效果。1981年社渚農場在總結本場油桐尺蠖發(fā)生情況的基礎上,首次發(fā)表了防治油桐尺蠖的有效方法。1984~1988年無錫市茶葉研究所等對茶尺蠖的測報技術進行改進,形成了江蘇茶區(qū)對茶尺蠖的系統測報辦法。1988年,茶尺蠖在宜興、溧陽、溧水等地又一次大爆發(fā),宜興有上千畝茶園葉片全部吃光,溧水3000畝茶園受害減產,其中白馬鄉(xiāng)石頭茶場30畝茶園因茶尺蠖危害死亡。1989年推廣使用美國進口菊酯類農藥天王星,茶尺蠖得到控制,但連續(xù)使用,使茶尺蠖產生抗性,1991年中國農科院茶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