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的干燥方式及其優(yōu)缺點|謝榮
“干燥是制造各類茶的最后一道工序,目的是散發(fā)水分、緊縮茶條,即使茶葉烘至足干便于保存又有塑造外形的作用”
茶葉干燥與一般物體干燥不同,作用和要求不同。茶葉干燥是形成茶葉品質(zhì)的重要過程之一。干燥的目的一是利用高溫破壞酶,制止酶促氧化;二是蒸發(fā)水分,緊縮茶條,使毛茶充分干燥,防止非酶促氧化,利于保持品質(zhì);三是散發(fā)青臭氣,進一步提高和發(fā)展香氣。干燥過程中,熱化作用占主導地位。茶葉工作者在干燥經(jīng)驗的基礎上建立了“火攻”、“火候”的概念,來表示干燥程度。
武夷巖茶的干燥方式分毛茶干燥(毛火)和精制茶干燥(足火)兩類。兩者的干燥方式大至相同,但在時間和火候上還是有有較大的區(qū)別的。毛茶干燥,精制茶干燥的方法歸納起來有空氣傳熱的簡易烘焙法,利用焙籠炭火烘焙法,熱風爐、無煙灶蓄溫機械烘焙法等。
1 茶葉干燥的幾種烘焙方法:
1.1:萎凋槽:利用熱風透過攤?cè)~層,以達到快速萎凋的一種裝置。由爐灶,通風機,槽體與盛葉框四部分組成。爐灶:每組內(nèi)置9根鑄鐵管,分三層排列,燃燒生成的熱量經(jīng)四道循環(huán),灰塵與火星等由煙囪排除,灶體蓄溫后熱氣由吸風機吸入槽內(nèi)。槽體:磚砌,長1000 cm,寬100cm,兩邊向外傾斜,成梯型狀,高60cm。底部由頭至尾稍上翹,成10度的坡度。盛葉框:木制,框底用2目篩網(wǎng)制,上疊16目篩網(wǎng),寬100cm。爐灶以木柴為燃料,兩頭各置一個槽體、一個盛葉框。焙茶時,每框攤?cè)嗄砣~20kg。風溫先高后底,掌握在120℃--70 ℃之間。翻葉時要勤、勻,每10min—20min翻動一次。焙到六七成干,蓋上16目的篩網(wǎng)繼續(xù)烘焙,可縮短烘焙時間,并且可使整個槽體前后溫度相對恒定。
用萎凋槽烘焙茶葉,由于吸入的是較為純潔的熱氣,不會使茶葉粘染上草木灰等異物,并且由于溫度的相對較低,不至于使茶葉焙成焦條。但溫度在距槽體近50cm 處最低,尾部最高,中間幾個地段溫度也不均勻。烘焙過程中必須不斷的以手工翻動茶葉,工作量較大,并且較易使茶葉斷碎,影響完整度。如未及時翻動或翻動不勻,底部的茶葉收縮后抱成一團,很難展開,如強行解塊亦會形成斷碎。更重要的是剛上裝的茶葉烘焙溫度常常達不到要求,不僅水分蒸發(fā)慢,嚴重的是產(chǎn)生不利于品質(zhì)的熱化學反應。因而,萎凋槽只用于烘焙毛茶。
1.2:傳統(tǒng)的炭焙焙茶法:
是采用竹制焙籠烘焙,選用木炭為燃料的焙茶法。利用木炭充分燃燒產(chǎn)生的熱能,通過調(diào)整覆蓋的草木灰的厚度控制烘焙溫度。將揉捻后的茶葉置入高50 cm,上下內(nèi)徑65 cm,腰部內(nèi)徑52cm 的竹制焙籠中進行烘焙。
焙毛茶(毛火):用明火烘焙